创办人有话说

北京自闭症家长众筹安徽小镇建中国榉之乡,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

发布时间:2018-10-24    浏览量:4016

本来我这是“故弄玄虚”卖关子,不一定真“下回分解”,谁知这兩天“大米和小米”的编辑紧追我交代下文。我只好遵命续写啦——

在前我写到:移植“榉之乡”不难,但移植“日本榉之乡”难,做”中国榉之乡”更难也不难 ……

01

日本“普惠式”

社会保障基础体系初步建立

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可说从形态和模式要移植日本榉之乡,在中国确实不难。

而我为什么说移植“日本榉之乡”难呢?

那是因为日本的社会制度和中国的社会制度不一样。任何一个新事物出现,都是与“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相关联的,在日本家长自发联合起来创办榉之乡的当年,那个国家“普惠式”的社会保障基础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家长是出于对自己的“个别化”需求或者说是出于比普惠式社会福利更高的要求才自力更生创办榉之乡的,这里面本身就包含以“既定事实”加大力度“倒逼”政府普遍升级社会服务的家长智慧。

果然,日本家长成功建立了榉之乡不久,政府公平的补贴也就到位了(所谓公平政府并没有包揽榉之乡全部开支)。

说明家长有力量有智慧,是日本宪法保障了公民有权利以各种合法的手段方法向政府“示威”(这里不是指“上街游行”,而是显示民间服务比政府可以做得更好)。在日本或其他发达地区,民间是社会的主流力量。

02

中国榉之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我又为什么说“做中国榉之乡更难也不难”呢?

在于中国的法治法制未健全,法律的空间有很大的缝隙可利用,比如“商业模式为公益所用”简直就可供孙悟空打一个十万八千里的跟头,既是商业又是公益,这样一来,移植榉之乡模式不但可想象更可付诸实践了!

照葫芦画瓢的工作应不算太难,可利用法律不健全的空间,可利用社会服务短缺,可利用家长对双老之后的恐慌感,可利用家长普遍对榉之乡的向往 ....

正因为中国人从上到下都喜欢以中国国情作为自我辩解,因此我们国家“普惠式”的社会保障基础体系就停留在初级阶段。

虽然老百姓不满足却也没有动因去推动改变,因为没有自信,没有搞清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互动关系,没有“权利为本”意识,没有为“普惠”而乐于奋斗,而有的是“先富起来的”优越感 ..... 

那么,金寨项目的启动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个典型案例。

金寨项目有很多优势,工作开展也很扎实,全国家长都寄予很多希望!但怎样操作“商业模式为公益所用”这把双刃剑?这个大难题我相信金寨的家长领袖们有驾驭现实的大智慧!

星星小镇建设基本情况

 03

金寨项目,有好也有不好

在社区服务这块,慧灵也算是一家服务心智残障群体将近30年的社区机构了,也服务过上千名的智力障碍学员。所以对于金寨小镇的项目,我还是蛮看好的,其模式在服务自闭症群体上,我认为是有合适的地方的。

首先,创办人是家长,“春江水暖鸭先知”,最知道自己孩子的需求!他们的经济实力属于先富裕起来的群体,服务标准肯定高。

其次,他们自己创办过机构,有丰富的经营经验。他们的孩子在不同的机构接受过服务,也有很多对比...... 以这些符合人性的经历,他们的设想设计和实践肯定是适合的部分。

但是,他们面向北京和全国招募服务对象,这一步可能是险棋。

来自全国的服务对象,他们彼此之间对气候、饮食、生活习惯和语言等的适应程度是各不相同的,这一点,金寨要怎么调节呢?

另外,如果把金寨小镇作为短期度假的地方,它带来的新鲜感是值得一试的,但是作为长期生活的地方,成年双老迁徙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04

  更要尊重心智残障人士的想法

今年以来,双老问题越来越受关注,这算是好事。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建立怎样的社区和服务,对自闭症家庭或者说心智障碍家庭来说是有用的呢?

因为很多人认为,心智障碍或自闭症对外部环境是没有意识和没有要求的,其实那是不符合事实的。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对熟悉的环境依恋感,这是人性使然。那么怎样解释,我们所谓正常人追求出国追求移民的现象呢?那是因为基于“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一动因。

如果迁徙的理由是基于这个“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去海南度晚年和去安徽金寨接受服务,都是非常值得的。

关键问题是:心智障碍人士本身没有自主的机会,在哪里接受服务都是家长说了算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就是我们可以尊重家长想追求美好生活的选择,但是,同时也要聆听心智障碍人士想法!不能什么都由家长说了算!

这样的话,才能为他们做出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