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多数人来说,“心智障碍者”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盲区:看不见,也很少有机会去了解。而这样的“看不见”、“不了解”通常是造成了“心智障碍者”的很多困境。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心智障碍者,小编整理了关于心智障碍者的“九个你可能不知道的事”,一起来看看你中了几条?关爱心智障碍者,一起从“看见”开始。
01 什么是心智障碍者?
根据美国智能不足协会之定义,心智障碍,是指发展期间(18岁前),智力功能显著低于常态,同时伴随有是适应性行为(人的适应外界环境赖以生存的能力)方面的缺陷。
心智障碍者群体包括智力发育迟缓、脑瘫伴有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人群、自闭症谱系人群等等不同类型人群,他们共同的功能性障碍体现在沟通障碍、学习障碍和社会互动障碍。
02 心智障碍的成因?
心智障碍的成因复杂,很难一概而论,任何原因造成脑构造或其新陈代谢障碍,使脑功能受损都可能导致心智障碍。
如遗传因素、感染因素、中毒因素、早产、出生时缺氧、甚至环境污染都有可能导致心智障碍的原因。
03 我国有多少心智障碍者?
我国没有对“心智障碍者”进行专门分类,有的心智障碍者拿智力残疾证,有的拿精神残疾证,属于“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随着适应行为障碍”和“各类精神障碍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存在认知、情感和行为障碍”的范围。
中国残联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出截止2010年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502万人,其中智力残疾568万人;精神残疾629万人;多重残疾1386万人。根据心智障碍者的定义和以上数据保守推算出我国心智障碍者大约有1200万人,占我国残疾人总人数的14.1%。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8年4月发布的《2017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0年,有854.7万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得到康复服务的持证残疾人中,包括智力残疾人71.3万、精神残疾人125.9万、多重残疾人35.5万。
根据以上数据推算出我国仅有16.4% 左右的心智障碍者能够得到基本的康复服务,只有6%的持证心智障碍者能够得到精准康复服务。
05 他们的“障碍”有一部分是社会造成的。 有人可能认为在社会“同样的”生活条件下,大部分人是正常的,而少数人致残,其责任应该在个人或其家庭,这种观念忽视了社会因素对其“障碍”形成过程的复杂影响。个人与环境交换作用论认为是因为个体生物医学因素和障碍的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才导致了心智障碍者在社会参与方面的障碍。 我国有1200万名心智障碍者,为什么我们在公共场合很少甚至没有见过他们呢?大部分的心智障碍者被家人留在家里照看着,他们不出门不一定是因为他们不会出门或者家长不让他们出门,而是因为社会由于对心智障碍者群体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对他们仍存在着许多偏见和误区。 不少的心智障碍者家长表示每次带孩子出门时都会接受到旁人异样的目光,甚至还有人对孩子的举动进行谩骂,这让他们感到心痛。为了让孩子少受这种歧视之苦,很多家长宁愿把孩子“养”在家里。 06 我们应该这么看待他们? 心智障碍者是结构社会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用正常化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他们应该生活在平常人相似的环境中,他们也应该像平常人一样享有均等的就业、旅游休闲、享用社区资源、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我们社会应该为他们减少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障碍让他们顺利地参与社会活动,融入主流社会。
07 我国的心智障碍者就业情况如何?
《中国残疾人就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止2017年全国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942.1万人,占全国持证残疾人总数的27%。而心智障碍者是所有残疾人中就业最为困难的群体之一,因此心智障碍者就业情况更不乐观。
怎么帮助心智障碍者实现就业?近年来,支持性就业被认为是帮助心智障碍者实现就业的比较好的方式。一项关于“广州市成年心智障碍人士就业状况和需求调查”显示有68%的心智障碍家庭认可“支持性就业”,有54%的家庭表示支持心智障碍人士在“支持性就业”的帮助下就业。
广州慧灵借鉴了台湾和芬兰的经验,成立29年来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心智障碍者支持性就业服务的操作流程。就业辅导员将帮助心智障碍者开发就业岗位、制定就业计划,陪同服务对象走上工作岗位,对其进行至少为期3个月的跟踪辅导,帮助心智障碍者适应工作环境后就业辅导员将会逐渐退出,让心智障碍者逐渐独立起来。
08 心智障碍者的暴力倾向并不比一般人大。
每个正常人,其实都有潜在的暴力倾向,而心智障碍者的暴力倾向并不比一般人大。
慧灵于1990年成立, 是一家专注于服务心智障碍者的非营利民间组织,29年来在全国三十多个城市扎根,慧灵的服务经验看来绝大多数的心智障碍者没有暴力倾向。
心智障碍者有时会大喊大叫,推倒东西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意伤害别人,而只是他们对社交规则的理解能力、与外界沟通能力比较弱。
09 我们只需要关注心智障碍者吗?
心智障碍者的父母同样需要被关注。2015年,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发布的《孤独症家庭需求蓝皮书》的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家庭经济压力较大,52.4%的家庭需有一人放弃工作专门照看孩子。
此外,长期持续的照料压力、精神和经济压力,不但影响身心健康,造成家庭系统失衡、生活质量下降,对家庭中的各种关系和发展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心智障碍不应该由个人和家庭独自面对,而需要社会整体环境的协助和支持,通过障碍个体、障碍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消除存在社会当中的有形或者无形的障碍,使个体参与社会的“障碍”的概念得以减少甚至消除,并使每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