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特教小河湾 ,作者珂瑢妈妈
孟母三迁朝向的教育是正常人的教育,对教育和教育环境的追求,也许搬三次家就够了。但我们的16次搬家,朝向的是特殊教育,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可见追求特殊教育环境和品质的艰难性。
从第一次搬家到第十六次,我已经年近50,以前只要决定说动就动,现在我已经不做搬家的决定了,一则确实是搬不动了,二则我们对孩子的未来有了新的规划:我们创办了小河湾心青年倡导中心并加盟慧灵(有了成熟专业的服务体系)。裴珂瑢住进了青年公寓,她在家庭辅导员的支持下,和伙伴们开始了自我管理的自主生活,周末独立交通坐公交车回家。
2019年2月底,我们全家第15次搬家,搬到了儒学大厦,同时也开启了我女儿人生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夜晚来临的时候,我站在窗前:这里是太原市火车站附近,高楼林立,灯光闪烁,美丽的城市夜景尽收眼底。然而我却无心欣赏。从前年开始,我不知道秋天是怎样走的,更不知道冬天是怎样来的……我很焦虑,很痛苦,很茫然。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满怀希望的给他们进行康复训练,雄心勃勃。孩子渐渐长大,在不同阶段遭遇不同的问题。从何时起,我们的内心又开始变得忧心忡忡……
2005年到2008年,我们带孩子在北京康复,三年在不同的地方租住。同时在太原为了追随早教,在北大街租房。
第五次搬家源于房东的原因,中止合同不得不在北大街另一个地方租房;同时打听到了东头道巷的市残联康复中心和杏花岭区特校就紧挨着,于是为了规划孩子未来的就学,我们2009年在西二道巷买了一套房并喜迁新居。
然而我们的预期是错误的,市残联康复的前身是聋儿,所以在语言上很大程度帮助了孩子,但不能满足我们更多的需求。
我们认识了一位老师并追随她到了一家以视听动训练为主的机构(心予的前身),于是第七次搬家搬到了鸿峰西花园。第八次搬家是机构因房租搬迁,我们不得不追随到了闫家沟,由此也可见证机构生存的不易,现在和苦尽甘来的安老师谈起来也仍是感慨万千!
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同学秀峰介绍我们到了私立蒙氏沃禾小学,再次搬迁到了漪汾街。
然而两年后,学校因教委规划不得不搬迁至许西康大校内。如此巅沛流离,孩子和正常学生在一起学习也跟不上,我们想回特校,于是又在水果批发市场附近租房,然而特校的环境没有融合,让我无法接受,于是又回到了原来的学校,那时我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在学校工作,幸好校长给老师租了宿舍,我带着孩子和老师们挤了一年。
裴珂瑢在沃禾小学读至三年级,学校在小店区有了属于自己的校区,校区建在田野之上,自然环境很好,但房子不好租,杜老师特意让我们住校区的房子,却没有供䁔,得自己安装一套取暧设备,那时裴珂瑢体弱多病,权衡之下决定转学。由此也可见证杜翠霞校长多元化办学的不易和她的坚持精神。
我们第十二次搬家搬回了程家村的老房子,转学到了毕老师学校。
第十三次搬家的原因大家也许想不到,是因为裴珂瑢要交朋友!裴珂瑢和韩昌蓉是同学,程总很忙,总是顾不上接孩子,我们两家在一次结伴旅行中达成了共识,合租房子住在一起!于是裴珂瑢一下子有了两个好朋友:小容和她的妺妹。(搬家到了新华街)
第十四次搬家是因为房东要卖房子,我们不得已再次搬迁至九丰路,不过离学校更近了,孩子实现了独立上下学。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在历次的搬迁中,我们接触到了不同的资源,尤其是和程总一家的契合,这也就有了我们第十五次的搬家,搬到了儒学大厦。
在决定是否创办机构和遇上疫情是放弃还是坚持的重大决策中,在我们最犹豫、最为难的时刻,我和孩子的爸爸一直在算一笔帐,现在和未来,如果我们不做机构会怎样?如果做机构又会怎样?如果不做,孩子在当地找不到专业的服务,不专业的服务等于耽误孩子,待在家里等于毁了孩子!去外地?家人两地?家庭支持怎么给予?而且几年后回来又怎么办? 创办机构,搭建平台,会引来专业的服务人员,专业的社工,共同需求的家长也会聚拢而来。同时各种资源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未来一定是靠社会,而不是靠家庭,一个人永远是井底之蛙,孤军奋战!一群人才能海阔天空! 我们现在去做,能辐射孩子未来的3—5年,做得好能辐射到10年,做成了,孩子们未来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裴珂瑢在小河湾心青年倡导中心一年多来,因为有了合适的环境,有了同伴老师的支持,语言表达交流上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居家打扫做饭也是历史性的进步!我的理念转变在这个圈子的影响下对孩子的放手也是空前的,突破了以前好多的不能、不敢和不可能……
我们家和程总家的孩子都正值青春年少,在求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共同的问题,被迫逼上梁山,创办机构,选地择址,招兵买马,艰苦至极!……但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容!真是莫大的欣慰!看到他们在这样的环境工作、学习、娱乐,看到他们的交往,看到他们生活能力的提升……再次见到他们的时侯,个个又长高了一截,帅哥靓妹,带着自己的个性,或腼腆、或率真、或憨实、或倔强……但看得出,他们是需要机构的,他们渴望见到同学,见到老师,他们谈及以前在一起的活动、外出、联欢……津津乐道,充满对快乐集体生活的向往!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坚持!
坚持的意义指向的是孩子们有品质的生活和我们年老时挂在嘴角的一抹微笑……
之后我们又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第十六搬家!搬回自己的家(西二道巷),目的是孩子的自主生活。西二巷社区非常成熟,附近有万达广场、中心医院、龙潭公园、地铁……这是非常好的自然支持,有利于孩子社区化生活的发展。
回头看来我们如此折腾,其实一直在追求特殊教育的环境和品质,只要能找到或能做到,就不甘于将就,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时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年轻时的辛苦就是为了换来年老时孩子的成长。 我们国家的残疾人教育服务正逐步发展,但我们的这一批孩子从早期康复到学龄后的转衔,社区化服务、庇护性就业…他们没能赶上一体化的、全生涯的、无缝衔接的落地服务体系,我们只能断了再接,很多孩子断了就不接了,这非常可怕,等于前功尽弃,再次毁了孩子!我们国家正在发展,然而我们没有赶上,我和孩子的爸爸之所以坚持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希望。这个断层我们先给接上,孩子的发展不受影响这多么重要,我们拿钱换来的是孩子的支持体系的建立(社工的专业支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