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灵故事

“明姐”荣休 | 从迷路到认路,从学员到元老!

发布时间:2025-07-23    浏览量:23

四十年有多长?长得足以让一个十岁的懵懂少女,在至灵与慧灵的光影流转中,悄然步入天命之年。黎健明,1985年9月1日,作为广州至灵的第一批学员,跨过了那道改变命运的门槛。从此,她的生命便与这方承载着接纳与成长的天地紧紧缠绕,共生共长。


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有着水滴石穿的坚韧,正如慧灵创始人孟维娜所言,她是“一个从学员变员工,40年在机构从未变过心的人”,一个与慧灵同生共长的生命印记。


回望足迹,无数平凡瞬间铺就非凡之路


在至灵职训班:


清洁组的杂务是她独立生活的起点。打扫卫生、摆放餐具、收拾碗盘,这些琐碎无酬的工作,她做得格外积极。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份朴素的关怀——看到脑瘫伙伴不慎洒落饭菜,她会毫不犹豫地用袖子帮忙擦拭。这份源于本能的善意,是职训班岁月赠予她最珍贵的底色。


在慧灵融合幼儿园:


厨房帮厨是新的挑战。切菜粗粝,细致活常被叮嘱“做不来”,但她负责的琐事不可或缺。她热心代买早餐,照顾语言不通、饮食不惯的新老师,笨拙地传递着温暖。这份融入集体的渴望与努力,悄然萌芽。


在慧灵一校:


从实习学员到“元老员工”,她见证了机构的发展,也书写了自己的成长史。蹬三轮车与莲姐清晨买菜的身影,成了汇雅花园熟悉的风景线;分拣食材、清洗拖地、协助洗衣,她的工作范围在扩展。


更令人惊叹的是她旺盛的生命力——社交能力远超想象,“明姐”之名响彻社区,取个快递也能和街坊热络寒暄半小时。尽管粗心弄坏过几次设备,她的勤勉无人否认。


生活技能也在磨砺中精进,从最初往返家校屡屡迷路,到硬生生记熟路线,最终能独立穿梭于城市地铁网络,这份笨拙却执着的学习力,是她融入世界的通行证。


image.png

然而,生活并非总是阳光。2014年同宿舍同事的意外离世,曾让她深陷悲伤的阴影,一度封闭自我,躲起来哭泣。2020年,当机构出于关心考虑为她办理残疾鉴定以提前退休时,她误读为“被抛弃”,像个委屈的孩子般哭着向同事诉苦:“李老师和罗老师不要我了!”这份对慧灵深入骨髓的依赖与眷恋,让退休计划最终搁浅。


这份坚持,也源于沉重的家庭牵绊——年迈行动不便的父亲、能力较弱难以分担家务的弟弟,慧灵于她,不仅是生计,更是喘息、是价值、是避风港,是碗碟叮当声中那份安稳的归属感。


"明姐”荣休欢送会


因此,在7月18日,欢送会的日子终于来临,慧灵一校的空气里浮动着一种复杂而深沉的温情。流程按部就班,却处处浸染着浓得化不开的情谊。


一校黄校长郑重地代读了孟维娜饱含深情的发言稿。“健明和孟维娜一样,1985年9月1日同是第一批至灵慧灵人……容颜好像大变也好像变化不大,牙齿掉了好几颗却保持了永远的童心……” 字字句句,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旋开了在场所有人记忆的闸门。

image.png

孟维娜提议在慧灵35周年之际为黎健明等元老补办庆祝,并感慨黎健明能一口气数出第一批十多个学员名单,这份对共同历史的清晰记忆,正是岁月沉淀下最珍贵的财富。


黄校长话音落下,众人的目光聚焦处,黎健明安静地坐着。令人惊喜的是,她竟穿着一身崭新的裙子——一个“以前从不穿裙子”的人,为了这个重要的日子,做出了改变。


这身装扮,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她对这场仪式的珍视,对过往岁月的郑重告别。她静静地坐在那里,像一幅活动的岁月肖像,四十载光阴的潮水仿佛在此刻无声漫过沙岸,留下斑驳而温润的痕迹。

image.png

欢送日这天也刚好是健明的生日,同事们为她准备了生日蛋糕,生日蜡烛被轻轻吹熄,温暖的烛光映照着同事们真诚的笑脸和黎健明眼中闪烁的泪花。随后,是同事们纷至沓来的祝福与精心准备的礼物。她紧紧攥着身边人的手,仿佛想抓住这即将流逝的时光。


举杯时刻,满堂笑语喧哗。但当轮到她发言时刻,那个平日里爱聊天、能寒暄的“明姐”,却瞬间被积蓄了一生的情感洪流淹没。

image.png

“多谢孟校长……” 刚吐出几个字,汹涌的情绪便堵住了她的喉咙,泪水先于所有精心准备的感谢词,簌簌滚落,砸在每个人的心上。台下许多同事的眼圈也瞬间红了,有人悄悄抹去眼角的湿润。


她努力地平复着,抽噎着,用最朴素的词句拼凑着心声:感谢那些在她懵懂时依然包容她、陪伴她走过无数个晨昏的名字——李老师、罗老师、王老师……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扶持的岁月。


“我舍不得走……我舍不得大家……” 她反复呢喃着这句,像一个即将告别心爱家园的孩子,声音里充满了无助与眷恋,那份对慧灵深入骨髓的不舍,令闻者心碎。

image.png

待到情绪稍稍平复,席间杯盏重启。黎健明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动容的举动——她端起自己的杯子,执拗地离席,走向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她认真地与每一位同事碰杯,眼神交汇,重复着那句简单却滚烫的心意:“多谢你……多谢照顾。”“多谢你教我……”“多谢你帮我……” 每个被敬酒的人,都报以更深的回望,有人轻轻拍她的肩,有人默默与她用力碰杯,有人紧紧握住她的手,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这场“巡回”的碰杯,是她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无比真诚地向每一位陪伴者表达着最深沉的谢意。


机构为她筹划的后路,是充满温情的麦子烘焙坊志愿者席位,希望能延续她与机构的联结。


然而,当孟维娜曾关切地问她“退休后怎样继续有意义的生活?”时,她的答案斩钉截铁:“自己不想退休不想离开慧灵!”——沉静片刻后,仿佛才想起另一件尘封心事,带着点孩子气的认真补充道:“要去镶牙。” 这看似突兀的愿望,何尝不是她对未来生活仍怀有期待、想要以更完整的面貌面对世界的证明?

image.png

四十年光阴流转,宏大叙事从未属于黎健明。她的史诗,镌刻在至灵职训班提前摆放的餐具上,印在慧灵厨房清晨踩动的三轮车辙里,回荡在汇雅花园街坊亲切的招呼声中,更凝结于此刻欢送宴上那碰杯的轻响、决堤的泪水与无声的拥抱之中。


孟维娜赞她“保持了永远的童心”,这童心,正是历经沧桑后依然保有的那份纯粹、那份执着、那份对“家”(慧灵)的无限眷恋。


这人间最深沉的安稳与价值感,对黎健明而言,正是源于日复一日最寻常的碗碟叮当声。那声音虽无章,却穿透了四十载风霜雨雪,成了她与这个复杂世界对话最坚实、也最温柔的语言。我们真诚祝福她退休生活美满、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