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黎健明作为第一批学员进入广州至灵,开启了她与服务机构相伴的生涯。
1987年广州至灵针对稍大龄心智障碍儿童开设了职训班,黎健明进入了职训班,与许多心智障碍学员一起,在简单的日常工作中学习独立生活的技能。 虽然是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却是她独立生活的起点。
在至灵的职训班,黎健明被分配至清洁组,负责内部杂务,打扫卫生等。她的任务还包括协助年幼或能力较弱的学员——每天午餐时,她提前摆放餐具,饭后收拾碗盘送至厨房清洗。对于脑瘫学员洒落的饭菜,她会用袖子帮忙擦拭。这些琐碎工作虽无报酬,她却格外积极。
职训班的生活持续到1993年。毕业后她转入慧灵麓景融合幼儿园,开始新的阶段。
1995年10月,慧灵一校开办,黎健明被调至新校区厨房。初期,她仍是实习学员,劳务费仅勉强维持生计。2002年,机构为她购买社保,她成为正式员工,工资逐渐向标准工资靠拢。她的工作范围扩展至清洁卫生:拖地、洗毛巾、协助洗衣。
她经常一大早和莲姐一起蹬着三轮车去市场买菜;回来后分拣、清洗食材,再将温水分送到各个教室。位于21栋的厨房与22栋日间中心相隔一栋楼,她来来回回的身影成了汇雅花园里最熟悉的风景。
黎健明的社交能力远超旁人想象。在慧灵一校所在的汇雅花园,几乎无人不识这位爱聊天的“明姐”。她能在取快递的路上和街坊寒暄半小时。
尽管常因粗心弄坏洗衣机、消毒柜(机构为此更换三次设备),她的勤快仍被认可。
黎健明的成长不仅体现在工作上。早期刚来一校的时候,从广州近郊往返市区,家校需转乘公交地铁,她曾多次迷路,甚至因暴雨被困。后来,她硬生生记熟路线,最终能独立乘地铁出行。
黎健明对工作的坚持,部分源于家庭压力。父亲年逾八十,行动不便;弟弟能力较弱,难担家务。她坦言:“在家比上班更累,就算不要钱,也要工作”每日买菜煮饭让她疲惫不堪,而慧灵的工作只需洗碗、分菜,且有同事相伴。
如今50岁的她仍抗拒退休,有新人来,她甚至藏起洗洁精来“独占”洗碗任务,生怕被替代,上级让她休年假她也不愿意休,以“我不需要休息”回应,就是要一直工作。
随着慧灵一校调整后勤模式(菜品配送、减少手工切配),黎健明的工作量日益减少。机构计划在她退休后安排她转至麦子烘焙坊做志愿者,
四十年间,黎健明以最朴实的坚持,在至灵与慧灵的包容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安稳。她的故事没有宏大叙事,唯有日复一日的餐具叮当声,印证着一个心智障碍者与世界的笨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