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口述历史 | 北京慧灵的四合院时光

发布时间:2022-07-21    浏览量:885

32

32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的福利政策和实施也有了长足发展,主管社会福利的国家民政部开始鼓励民间机构利用社区资源来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广州慧灵开始酝酿着成立一个集提供幼儿康复指导,托养、职业技能训练等为一体,融合社会资源办学的全新智障人士服务机构。


英籍中国香港注册社会工作者,中国香港大学社工硕士裴丽霓女士与1997年到广州慧灵实习,结识了慧灵创办人孟维娜,二人决定成立一家扎根社区的为智障人士服务的新“慧灵”,以期待有效的融合中国经验和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并力争在全国推广“慧灵”模式。1999年,慧灵移师北京,和裴丽霓一起筹备成立一个非营利性机构----北京慧灵。

尽管北京慧灵是一家非营利组织,但由于当时国内没有专门的非政府组织(NGO)和非营利机构(NPO)的登记注册体系,北京慧灵只得与2000年4月在北京市工商管理局登记注册。

为了让北京慧灵比广州慧灵更生活化、社区化,裴丽霓女士坚持把慧灵的地址选在京城胡同的四合院内,创建之初,他们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社区服务”的工作模式,旨在改善心智障碍人士的生存状态,帮助他们树立独立生活能力,让其像普通人一样享受社交、娱乐、培训和就业,为心智障碍人士争取“平等机会,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

北京慧灵当时主要有景山和方庄两个点,规模较大的景山总部共接纳了30多名12至40岁存在不同程度的心智障碍者,主要为他们及家庭提供一些服务。

由于北京慧灵地处四合院群落之中,这为心智障碍者更好的融入社区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便利。在慧灵的日间活动中,他们主要提供室内室外的小组活动、个别辅导服务,活动的目的是使这些智力或肢体存在缺陷的中青年掌握生活常识和技能,认识朋友,建立社交关系。

image.png

具体内容包括阅览、音乐、美术、劳动、电脑、体育及家居生活技巧等,根据需要和可能,还把一些活动安排在商场、公园和名胜古迹开展。


在实践活动中,社会上的特殊教育学校、对服务对象的称谓大多数时“小朋友”、“同学们”,者也是司空见惯的事,而当时的北京慧灵却从心智障碍人士的心理需要出发,活动中倡导以“先生”、“女士”相称,使其在实践和交往中获得心理满足,能自我感觉到称呼与年龄相符,和正常人同龄人无差别,不再被当作小孩子、学生。

image.png

这样一来,心智障碍者有了交流的兴趣,克服了中间潜在的第一障碍,真正迈出了社会接轨的第一步。那时慧灵的心智障碍者也经常性的参与社会活动,熟悉社会现象。


如与街坊聊天,乘坐交通工具,简单购物,到小饭馆吃饭等,逐步培养其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心智障碍者常到社区邻居家串门,帮街坊做点家务,有时还吃百家饭,这些都受到了邻居的欢迎。

过年过节,整个四合院更是热闹,中秋佳节慧灵开个PARTY,家人们来此分享幸福时光,连工商局税务局的同志也来表示慰问,就像当时孟维娜所说的:“景山前街,没有人不关注我们!”当时的北京慧灵已经开始根据每个心智障碍者的障碍程度,安排他们开展不同的活动,做不同的事情,甚至每过一段时间还做一次调整。

因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历表现出喜好、厌恶、无动于衷的态度,慧灵参照他们流露出的表情,情感,不断调整服务内容,满足他们的要求,使他们生活的快乐、轻松。

每周都有电脑课,心智障碍者在义工的组织下来到国家图书馆分馆登录互联网,感受现代气息。他们通过图片、声音不断感受外界新鲜事物的刺激,逐渐由旁观者的身份变为向往,主动接受新鲜事物,知道会上网发邮件,为各自喜欢的朋友粘贴电子贺卡,在当时,这在别的特教学校或服务机构是很少有的。

image.png

闲暇时间,他们还自己拨打电话,找自己的朋友聊天,这些朋友也主要来自于义工,他们是心智障碍者在课间和社会实践中亲身接触和经历而结交的朋友。以满足这一弱势群体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本性需求,但老师同时会告诉他们男女之间的界限在哪里,把这种交往引入正轨。


当时的三原色手工艺工作室也是北京慧灵的一个专利,工作室的员工由能力较好的心智障碍者组成,旨在为学员培训手工艺品制作和加工技能,创造心智障碍人士在内的就业机会,并结合北京特有的胡同游项目,通过出售手工艺品创收,使心智障碍者有自食其力的机会。

image.png

“三原色”的学员很乐意拿出自己的作品让外人欣赏,这对他们无疑是巨大的鼓舞和满足。在当时“三原色”创作的一部分回话还被北京一家广告公司购买了版权。


当时北京慧灵每月收取学员的服务费用又是极低的,日间活动每人每月300元,住宿服务每人每月600元。该项收入仅占机构运作经费的20%。经费的75%以上则主要依赖于基金赞助、个人捐款、公司资助和筹资活动来解决。

最为现实的是房租,2003年仅景山总部的两套四合院的房租就达到30万元,这笔开支对北京慧灵来说是笔巨大包袱。

此外北京在人力资源方面也面临严重挑战,与其他地方性组织相同,北京慧灵缺乏有经验的人员从事直接的服务提供。

大众教育和培训以及社区模式的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当时曾试图邀请外国专家,通过长短期培训来分享先进的知识和经验,但北京慧灵认为应该通过互联网、国际非营利机构、大学和基金会等丰富的资源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